|
安全生产信息化新工具助力化企防患未然2012-08-06 中化新网讯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从预防入手,探讨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长效机制,是保障化工安全生产的重之中重。”在上周末举办的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生产安全与控制技术交流会上,中国化工学会会长杨元一如是说。记者在会上了解到,随着两化融合的不断深入,充分运用各类信息化工具,实现化工安全事故的源头防控,已经成为不少化工企业的新选择。 “遵循业内熟知的海因里希安全法则原理,我们近几年的安全管理思路有所改变,变以往的重视事故管理为现在的隐患控制,效果非常明显。”中石油宁夏石化分公司副总经理吴庆善说。 海因里希安全法则是指,当一个企业有300个安全隐患或违章现象时,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事故或故障,在这29起轻伤事故或故障当中,又将有1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实际上,金字塔顶部的事故是偶然的、不可控的,底部的安全隐患才是可控的。我们如果能从底部做工作,而且更进一步,从导致安全隐患或违章行为的管理或工艺缺陷上入手,在源头把事故风险控制住,就会使安全工作变得更加主动。”吴庆善说。 因此,宁夏石化分别针对工艺风险、作业风险、操作规程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未遂事故六个层面,应用了六大安全工具,分别是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工作循环检查(JCC)、工作安全分析(JSA)、安全观察与沟通(STOP)、启动前安全检查(PSSR)及原因树分析(WHY-TREE),并对应开发了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化工生产安全可控。 以安全观察与沟通为例,员工在进行作业时,由专门人员观察作业过程,提示违规行为并记录下来,然后将所有信息录入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这个系统非常重要,是我们安全工作的晴雨表。一是可以根据记录来考察并纠正员工的违规行为;二是形成数据库,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就可以知道哪些行为是常见的安全隐患,从而便于领导层做出决策。”吴庆善说。据介绍,自2007年陆续实施上述安全管理工具以来,宁夏石化各类事故事件数量每年下降20%左右。 以风险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手段,围绕应急、安全等业务,构建自上而下的信息管理系统,也是中国海油一直以来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心。 据中国海油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总经理宋立崧介绍,中国海油专门开发了以重大危险源为内容的数据库,要求各级单位直接登录系统,将各自的重大危险源和管理动态录入其中。该公司又在该数据库基础上增加了风险及隐患管理功能,同样由各级单位定期填报风险和隐患排查整改情况,分级负责,层层上报。“通过系统的记录、分析和汇总,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各单位的重大风险源、风险评估结果、隐患排查整改情况、历次专项检查问题及跟踪结果,整个管控过程变得直观了很多。”宋立崧说。 宋立崧还表示,通过数据积累可以形成动态风险信息数据库,再结合各种风险统计和分析工具,便可以迅速分析隐患发展趋势,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计划,使安全生产管理由原先的“被动式”处理向“主动化”预防转化,逐步形成自上而下全员参与的QHSE风险管理文化。 据了解,中国海油的这套重大危险源及风险隐患系统运行至今,各所属单位向总公司上报风险63项,隐患2184项,整改完成1836项,整改完成率达到84%。 除完善安全管理工作以外,运用信息化技术监测和维护重大设备,诊断并从源头消除故障,也是近年来化工企业和技术服务商关注的重要内容。 机泵设备在化工企业为数众多、分布广泛,其巡检工作却还主要采用人工方式完成,不但给巡检人员带来安全风险,也存在数据准确性、及时性不高以及状况反馈滞后等问题。“近年来,炼化企业发生了不少高温油泵密封泄漏导致的着火事故,暴露出巡检手段的不完善。另外,随着检维修企业的剥离,一线员工相对减少,也需要我们对传统装置巡检模式进行变革。”天津石化装备研究院长李春树说。 据介绍,机泵群网络化监测和智能预警系统通过建立无线监测网络,可以实现不间断采集、存储设备运行所产生的速度、位移、温度等数据,在完整的设备状态信息基础上对设备状态自动报警,对点检人员的素质和积极性的依赖大大降低。 记者了解到,机泵群网络化监测和智能预警系统已于去年3月应用于天津石化炼油部机泵群,2011年共监测到机泵2级报警2394次,3级报警39次,4级报警12次,设备预知性维修23起,减少了机泵恶性故障的发生,为装置安全生产带来了保障。 |